曾经象征着消费自由的信用卡,如今在年轻人的钱包里悄然消失。一场持卡理念的“断舍离”正在上演,银行报表上的数据见证了这场变革。
“信用卡每年都要扣年费,在我的支付选项里,它并不是首选。”95后上班族黄云直言不讳。同为95后的方芳也有类似担忧:“万一不小心忘记还款,还要担心信用被透支。”
2025年银行中期业绩报告显示,信用卡贷款余额大幅缩水——6家国有大行、8家股份行信用卡余额半年合计“缩水”2000亿元。
01 数据背后的趋势:银行信用卡集体遇冷
2025年上半年,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.52万亿元,相比年初减少1975.72亿元,下滑2.56%。
中国银行信用卡贷款金额较年初减少13.88%,平安银行减少9.23%,兴业银行减少8.07%。仅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有所增长。
交易活跃度也在降低。12家银行公布的信用卡消费金额上半年合计11.47万亿元,同比下降11.05%。招商银行实现信用卡交易额2.02万亿元,虽领跑行业,但同比下降8.54%。
02 年轻人为何远离信用卡?
支付习惯变革
移动支付与互联网信用工具已然崛起。微信、支付宝覆盖98%的线下场景,扫码支付1秒完成,而信用卡需找POS机,过程繁琐。
花呗、美团月付等“类信用卡”服务提供“先享后付”、免年费、小额灵活的特点,更契合年轻人消费习惯。例如,花呗额度小(几百元),可提前支取,避免过度消费。
消费观念转变
年轻人正从超前消费转向理性储蓄。35%的年轻人完全不使用信贷消费,多数人信贷消费比例控制在收入的20%以下。
2025年上半年,20-35岁群体平均储蓄率较2018年增长40%,年轻人更倾向于“没钱就不买”的消费原则。
信用卡自身机制弊端
年费与隐藏成本令用户不满。信用卡年费、分期手续费等费用不透明,部分用户遭遇未披露的收费项目或分期利息高于预期的情况。
权益缩水也是痛点。多家银行缩减信用卡权益,如取消机场贵宾厅服务、提高积分兑换门槛,导致用户体验下降。
03 用户心声:从“囤卡”到“断舍离”
“原来有7张信用卡,今年上半年把多余的都注销了,只留下了一张招行的。”一位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她的“断舍离”经历。
另一位用户则表示自己有11张信用卡,今年销了4张,“年底前还要再销2张,真正需要的离不开,不需要的逐渐退场。”
75后王丽娟曾在银行工作人员推销下办理了一张信用卡,她直言:“为了不交年费就要刷卡,刷卡消费又总是忘记还款,进而产生逾期。”她决定三个月后去注销这张信用卡。
85后何林就曾因未及时全额还款被高额罚息。因为部分金额逾期未还款,他被全额罚息478.82元。
04 银行应对:焦虑中的自救策略
银行信用卡开户的压力加大,送出的礼品也更加丰富。在招商银行某网点,陈列了空气炸锅、行李箱等信用卡办理赠品。
即使银行卖力拉客,仍未能扭转信用卡颓势。多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较年初上升。
银行正在尝试多种策略:
调降分期利率:中信、广发、浦发把账单分期年化利率上限由18%下调至13%-14%;场景突围:招行上线“咖啡周三5折”覆盖全国1.2万家连锁品牌;风险收紧:银行对“多头共债”客户降额、封卡力度空前。
05 未来展望:信用卡何去何从?
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,“可改进的方面很多,信用卡当前的核心短板在于场景适配性弱、用户体验滞后”。
信用卡新规对信用卡业务发展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,推动信用卡业务从“跑马圈地”的粗放发展阶段迈入专业精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。
未来银行可以寻求差异化、特色化发展道路。为持卡人提供息费和额度适中、特色鲜明的信用卡产品;坚持差异化发展,探索客群差异化定位。
截至2024年末,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.27亿张,同比下降5.14%。
2025年上半年又少了1200万张。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网配查配资-散户配资在线登录-股票杠杆5倍-股票如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