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劲光怒问肖华:莫文骅当舰队司令怎么不行,肖华:你是浪费人才
1954年的一个午后,总政治部的门把手还带着余温,肖劲光推门而入。
屋里茶汽未散。肖华抬眼,问得轻“又是谁让你窝火了?”
“你这是明知故问。”语气重了些,屋内一时静下来。
那会儿的背景不复杂,却要命。全国军事系统高级干部会议刚散,彭总提到即将调整干部,叫各单位先做盘算。
肖劲光心里有人选。他径直去找了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莫文骅,邀请其出任海军舰队司令员。
这不是心血来潮。此前,他俩有过长线合作。
彼时在土地革命战争,肖劲光任红五军团政委,莫文骅据当时记载任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。
转到抗战时期,肖劲光在八路军留守兵团主事,他把莫文骅推荐为政治部主任,两人前后共事八年。
解放战争再续前缘。辽东军区里,一个当司令员,一个当主任,战场与会议桌轮番衔接。
也因此肖劲光笃定此人政治见长,团结性强,学习劲足,上舰队能稳住局面。
莫文骅动心。他并非不懂军事,大概更确切地一直关心军兵种建设,于是口头允诺。
剧情转折随即出现。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也找他谈,话头不同。
肖华说得直白“别把人用窄了。”意思是,让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干部去指挥舰队,恐怕失配。
更有说服力的是,罗荣桓主任的看法相近。总政正筹建政治学院,急需一个能统筹校务的人。
对照一下,战时讲“通用干部”,岗位可互换;新中国建军走专业化,岗位更看契合度。
一边是海军舰队的空缺,一边是政治学院的起盘。方向不同,重量都不轻。
莫文骅一时犹豫。他既答应了肖劲光,也明白总政的安排关乎全军政治工作的人才梯队。
肖华随后打电话给肖劲光,说明了设想与理由,语气仍旧平和。
等到这通电话之后,便有了那场面谈。门一推开,情绪先到场。
争执之下仍要落到制度上。人事权在总政治部,军种司令员须协调而非独断。
肖劲光沉吟。他不是不懂取舍,他更明白海军建设也需要后方育人体系的支撑。
转而,他把原话收了回来,留下一句近似认可的意思,态度缓下来。
由此,这场调动有了。莫文骅改赴政治学院,先任副院长,继任院长。
据公开资料,他在那里工作了整整十年,把校舍、教纲、师资一点点垒起来。
反过来海军也并未因人事落空而停步。舰队干部的培养,走向了更专业的路径。
这件事像一面镜子。一个军种的紧要岗位,和一所学院的开局工程,谁更要紧,答案并不简单。
较稳妥的解释是在1954年的编制与建设逻辑里,政治工作的人才供给,被放在了更基础的位置。
末了再提回那只电话。最初它催来一场不快,后来它也敲定了一段去向。
等到课程表挂上墙,铃声替了铃音。海上需要稳舵,课堂同样需要。
人物与年份、地名与编制,都落在各自的格位里。故事并不轰烈,却把取舍写得明白。
网配查配资-散户配资在线登录-股票杠杆5倍-股票如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